向“新”而行,向“智”转型,以“智”提“质”。山东能源集团区域整合以来,从战略高度提出打造智能化试点矿井的任务要求。为此,鲁西矿业锚定安全、绿色、智能、高效目标,坚持“重装、实用、高效”原则,凝聚“强安、减人、提效”共识,深推传统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赋能发展,让矿山焕发出“智慧光芒”,实现“见智”更“见质”的转型升级。
以“智”保安
“这位‘新同事’不仅全年无休,还拥有‘火眼金睛’般的识别能力。”在郭屯煤矿调度指挥中心,主任王艳锋对新上岗“AI安全员”赞不绝口。这套智能监控系统如同给矿井装上了“神经末梢”,诸如未佩戴安全帽等20余种不安全行为,0.5秒内就能完成从风险识别到联动报警的全流程响应,且高效可靠不出错,真正实现了“技防”替代“人防”的转变。
鲁西矿业推动生产系统由“各自为战”向“系统融合”转变。目前在运行的13个工作面已实现自动跟机移架,一键启停、煤机记忆截割、自动补压等功能,自动化跟机率和记忆截割率符合要求,助力实现高效安全生产。所辖煤矿均实现智能化开采,劳动效率提高40%以上。
通风系统也迎来“智慧升级”,所有矿井全面应用智能通风设施及局部变频风机,在新巨龙等5对矿井试点建设智能通风系统,如同给巷道装上了“智能肺”,能实时感知风量变化并自动调节风窗开合。“三维显示”技术还能让通风网络一目了然,远程控制功能使风量调节精度提升,彻底告别了“凭经验调风”的时代,更保障了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
鲁西矿业将“实用、实际、实效”原则贯穿煤矿智能化建设始终,敷设了多业务共同承载、带宽专用相互隔离的高速网络通道,毫秒级传输防冲、防治水等灾害治理和现场生产监测数据、监控视频,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供高速网络基础保障。
以“智”焕新
李楼煤业的防冲卸压监管正在经历“数字蝶变”。传统人工核验钻孔需要15分钟,现在AI大模型3分钟就能完成,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工作量还减少80%。更关键的是,系统能自动建立施工档案,实现“一孔一档”精准管理,让防冲作业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随着智能化建设深入推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应用。鲁西矿业与华为公司、云鼎科技开展战略合作,引入盘古大模型打造“数字矿长”,实现AI全时监控、分级预警和自动控制,依托“数智变革”绘就“煤”好未来。
盘古大模型的引入,让矿山拥有“最强大脑”。这个“数字矿长”实现了AI全时无死角盯防,而且可以分级预警、自动控制,有效提高了矿井生产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现场生产数据、监控视频,矿井还可以及时优化工艺参数、识别故障与异常、处置生产问题。
掘进作业线变身“智能生产线”,实现遥控截割、转载点无人值守、煤流系统集中控制等功能。87%的皮带机配备自移机尾,锚杆钻车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在新巨龙公司开展的煤炭深部开采工程试验项目中,智能化掘进截割技术正在深入探索中。
值得一提的是,鲁西矿业依托智能化建设实现“人工智能大规模下矿”,让员工远离井下作业环境。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由智能装备代替,煤矿工人担心的问题迎刃而解,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以“智”赋能
走进新巨龙公司智能集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矿井的“生命体征”。井下各变电所、泵房以及主副井的影像数据、各类设备参数一览无余,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即可完成设备启停。自动运行、集中控制、远程监控等智能化技术,使得煤矿生产逐渐变得“透明可见”。
致力于让设备会“思考”、让数据会“说话”,鲁西矿业将智能化作为破解用人多、效率低等难题的关键抓手。目前权属煤矿均建成地面集控中心,实现44个排水泵房、16个压风系统、18套主通风系统的远程集中控制,所有主通风机具备一键反风、一键启动功能。47条主运输皮带实现数据监测和远程控制,供电系统具备高压设备远程停送电等功能,井下变电所实现无人值守。
辅助运输系统升级为“矿山滴滴”,构建起高效畅通的运输网络。目前14对煤矿完成智能辅运系统建设,在新巨龙公司打造的样板工程,实现了精确定位、智能调度、无线通信三网合一。通过二维码APP移动端扫描技术,建立物流跟踪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全过程实时管理。
“当前智能化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距离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鲁西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伟清表示,“我们将持续探索智能化建设新路径,加快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努力建成山东能源集团新一代智能化试点矿井。”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截至目前,鲁西矿业已实施智能化建设项目153项,建成49个智能采煤工作面。5对矿井通过国家级智能化示范验收,13对矿井完成智能化改造。创新步伐仍在加速——深部安全开采智能截割试验持续推进,AR视觉识别+惯导技术应用,5万兆工业环网加速铺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