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煤回收率提高1.2%,产品合格率达100%……在鲁西矿业新巨龙公司这片“煤海”中,区队长潘超以“淘金者”的执着与智慧,带领团队不断挖掘煤炭价值。近年来,他以“以精准分选挖掘每一克价值,靠产品质量赢得每一份信赖”为信念,创建了能源集团浮选系统和工艺技术管理两类标杆选煤厂。
(选煤厂航拍)
筑牢安全防线,打造坚实“淘金盘”
去年深秋的一个夜班,选煤厂原煤车间突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异响。正在巡查的他,脚步猛地一顿,立刻示意身旁的技术员仔细分辨。借着巡检灯的光亮,两人凑近正在运转的运输机,发现传动皮带与滚筒的衔接处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偏移,边缘已有磨损起毛的迹象。“马上停机检查!”他语气坚定,不带丝毫犹豫。
三个小时里,他守在现场指挥检修,从调整皮带张力到更换磨损部件,每一个环节都亲自确认。当设备重新启动、运转恢复平稳时,窗外的天色已透出微光。清晨的班前会上,他指着检修换下的磨损部件,对围拢的员工们沉声道:“选煤厂的设备连轴转,任何一个小瑕疵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安全这根弦,松一秒都可能出大事。”
正是带着这份对安全的敬畏,他始终牢记“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以“四自”管理为主线,构建“月辨识+周评估+日调度+班落实”体系,结合解剖式检查与“一周一重点”排查,累计整改436条问题,将风险消灭在萌芽。他主张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学、每月一考”、班前会“八步工作法”和“安全活动日”提升了员工素养,设立安全“红黑榜”与“安全标杆”流动红旗,用身边事育身边人,营造了良好安全氛围。
(解剖式检查)
优化质量管控,织密精细“淘金网”
一次抽检中,潘超发现一批精煤浮沉试验数据异常,当即停掉生产线,带着技术骨干溯源排查,最终在重介旋流器分选密度设置上找到偏差。连续4小时调试校准后,数据回归标准。他拿着检测报告说:“差0.1个等级,市场就不认可,效益更是空谈。”
作为产品质量的“把关者”,他深知提升质量对企业效益的重要性,为激发全员“算效益账”的主动性,他实施“异常指标分析+小指标考核”机制,将质量数据深度融入员工绩效。同时,围绕选煤生产工艺流程,规范33处采样地点,制定78项检测数据,形成“检查-分析-改进-验证”闭环评价,为生产提供精准技术指导。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潘超带领团队通过旋流器底流改造和生产参数调控,成功开发十三级精煤产品,较六级精煤产率提升10%,且产品质量稳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粗煤泥分选系统参数调整)
强化管理效能,练就降本“淘金功”
在一次的检修中,潘超盯着堆在角落的废旧皮带出神。这些边角料总长近200米,按惯例要当废料处理,他蹲下身翻拣丈量,突然起身召集班组长:“裁成托辊包胶垫试试!”三天后,定制化胶垫装机试用,不仅耐磨度达标,还比新料节省60%成本。他拿着成品说:“降本藏在废料堆里,就看谁肯弯腰捡。”
降本增效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他推行成本责任田制度,将32项成本指标分解至班组和岗位,设立成本改善提案奖,汇总合理化建议48条。同时,将精益化管理融入生产作业,针对大宗物资消耗和成本控制关键点,完成磁选机溢流调节装置和脱介喷水管改造,制定浮选“三位一体”运行新机制,介耗、药耗分别同比下降7%、8%。
在设备管理方面,他琢磨着让设备配件能通用,把渣浆泵的型号统一了,像皮带轮、三角带这些零件,种类一下子少了三成;还搞起了钢材、管道、筛分设备、流体机械这些东西的循环利用,一年下来就省了350万元。
潘超,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对工作的炽热爱恋,以步步扎实的行动扛起沉甸甸的责任担当,以赤子初心为笔,以精湛匠心为墨,在选煤厂这片奋斗热土上,挥毫写下一段从提质到增效、从革新到突破的壮阔发展篇章,成为全体员工心中当之无愧的标杆在他的带领下,选煤厂乘势而上、破浪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驶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