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矿井建设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实现降本增效成为行业焦点。此刻,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一场以“设计革命”为名的攻坚战正在这里悄然展开,西北矿业天竣公司以“两类清单”为突破口,通过60项硬核优化与10余项科技创新,在马福川、毛家川项目中从源头优化设计、实现降本增效,为西北矿业打造甘肃片区首个千万吨煤炭生产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聚焦“经验”破解 强化创新应用
“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装载机冬天防寒,在设计上就提前优化,确保高标准建成投入使用。”5月24日,该公司工程技术部利用“沉浸式”模拟推演,对两川项目设计优化进行认真讨论。
(图为工程技术部开展“沉浸式”模拟推演)
基建矿井与生产矿井之间的“经验少”,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如何填补这一差距,让矿井建设少走弯路?该公司针对基建矿井与生产矿井存在“经验少”的问题,创新推出“先进经验+问题缺陷”双清单模式。他们聚焦矿建、机电、智能化等9大关键领域,精心梳理出31项基建优化目标与29项生产改进方案,将“两类清单”转化为设计优化、避坑的行动指南。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显微镜式”推敲。在装载系统上,将传统“定量斗”升级为“定量皮带机”,有效解决矸石泥化粘斗难题,使主井提升效率提升13.5%;在极寒环境下,“钢构棚+电辅热”组合应用,提升发运系统保障率80%。
一项项建设难点、堵点,通过“走出去”对标学习、查找不足,从源头上不断得到优化,切实解决建设后影响生产的问题。
细究成本控制 审视降本细节
“我们要一点点抠细节、优化方案,在降本增效持续发力,真正把设计优化变成真金白银。”5月23日,在设计优化推进会上,该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立民结合当前形势对降本增效提出具体要求。
(图为天竣公司召开设计优化成果分享会)
为实现降本增效,该公司多管齐下落实优化举措。在土地复垦工作中,公司组建专业团队深入研究土地政策,结合两川项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采用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将传统单一的复垦模式转变为“修复+利用”的综合模式,既保障了土地功能恢复,又大幅降低了治理成本;在井筒设计环节,技术人员运用 BIM 建模等数字化手段,对井筒结构进行三维模拟分析,反复比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了缩短175.6米的优化方案,不仅减少了材料和人工投入,还降低了后期运营的能耗。
“土地复垦成本大幅降低,减轻了企业长期资金压力;井筒缩短后,建设工期加快,设备安装、维护流程也更加便捷。”该公司张立民向笔者介绍。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他们在矿井建设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上实现了双突破,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锚定智慧矿井 规划科技路径
“装载定量、井架结构设计优化要提出解决方向、尽快排定工作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今年以来,10余项“两川”项目设计优化正在按照既定目标调研、推演、确定方案。
(图为工作人员对装载定量开展学习交流)
该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建矿目标,践行设计降本、源头管控等精益管理理念,聚焦重点环节,统筹考虑矿井生命全周期“安全、高效、低成本”运行各种工况需求。他们优化的无轨胶轮车与轨道运输“双引擎”设计,可让井下大件运输效率翻倍;提前布局新能源运输赛道,投产后可大大节省物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根据确定的设计优化项目,我们明确任务分工,带领技术人员‘走出去’对标学习,组织全员分享会,切实把学习调研、设计优化成果转化为全员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努力建成技术先进、装备可靠的现代智能化矿井,为西北矿业资源开发贡献天竣力量。”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平表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