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2》的导演饺子,宇树科技的王星星,他们都以对长期主义的坚守,甘愿耐住寂寞、坐“冷板凳”,用时间精心打磨作品,收获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企业发展的征程中,西北矿业同样秉持长期主义理念,锚定打造山东能源西部开发“桥头堡”目标定位,构建“1333”发展思路,在战略上“锚定青山不放松”,在安全上“持之以恒守底线”,在成本中“千方百计挖内潜”,在产能上“深耕细作待秋实”……挂牌成立三年时间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慢即是快”的发展辩证法,于时光淬炼中锻造出高质量发展的“西北样板”。
战略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西北矿业用中长期规划指导企业发展,保持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西北矿业揭牌成立)
自2022年5月挂牌成立之初,西北矿业就按照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出“1333”发展思路,这一思路与今年全国两会中强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理念深度融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方向决定前途,战略引领未来。“‘1333’发展思路是我们整合初期,结合企业实际和长期规划得出的结果,其中一个‘1’是以坚持打造山东能源集团西部开发桥头堡为自身定位,第一个‘3’是高擎山东能源集团外部开发先行者、增量发展主力军、攻坚创效排头兵‘三面旗帜’,第二个‘3’是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科技、人才‘三大基石’,第三个‘3’是通过三步走,五年内实现生产矿井核定产能达到5000万吨以上,达成资源储量、资产总额、煤炭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五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西北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书翔谈起“1333”发展思路内涵时说,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谋划五年发展,用三载筑基之功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基业。
目标如山之巅,明确则攀登有力;方向似水之源,清晰则流淌不息。西北矿业坚定“1333”发展思路,以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求突破的时间表,细化成安全、生产、经营、创效、创新等维度的任务书。“战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踩在脚下的路。”黄书翔表示,2025年是落实“1333”发展思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相比整合初期的探索前行,现在的目标更加具体,路径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坚持凝心聚力,脚踏实地,把每一步都走稳走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战略定力在2025年已初现硕果,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油房壕煤矿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越干净、越整洁、越规范、越文明、越安全、越提效”的“六越”建矿理念正转化为智慧矿山的现实图景,实现新矿井建设历史性突破;陇东千万吨煤炭基地实现关键突破,天竣公司刘园子煤矿正式投产,马福川、毛家川项目完成前期筹备,形成“投产-建设-储备”的良性发展梯队,规划总产能由整合前的2400万吨每年提升到5515万吨每年;亭南煤业、正通煤业、双欣矿业等5对生产矿井均达成了双面生产的历史性突破格局……
安全筑基:护航企业稳发展
在西北矿业践行长期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安全不是临时搭建的“脚手架”,而是长期持续浇筑的“地基工程”。
西北矿业作为山东能源集团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严重、治理难度系数最大的区域公司,安全管理难度极大,但他们不畏挑战,通过长期主义理念构建安全治理体系,用制度之网、科技之力、人才之基筑牢企业发展稳的根基。
“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以长期、系统、朴素的安全观,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加强煤矿安全的《意见》《硬措施》《条例》等政策法规,严格落实山东能源集团安全生产制度规程,逐级压紧压实安全主体责任链,全面织密织牢职工生命防护网。”西北矿业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业献说。
(西北矿业召开“多元动力灾害协同防控技术研究”汇报及工作推进会)
他们将灾害治理作为抓好安全工作的“牛鼻子”,构建起“一矿一策、一面一策”的精准治理体系。三年来,投资14.86亿元先后为4对主力矿井实施通风改造,实施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杜绝了大能量事件,联合专家团队对矿井实施综合堵水减水,水害风险实现可控在控。
安全是一项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西北矿业坚持从严从细抓好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周而复始把事关安全的基础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他们将安全管理重心下沉至区队班组,创新推行“三专两提一创建”精益标准化模式,10处生产矿井中有6对达到一级标准化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开展“全员大培训、素质大提升”活动,13人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0人获评“西北工匠”,900余人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为自主保安筑牢第一道防线。
安全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效益。西北矿业通过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持续加大安全投入,提升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等一系列举措,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八项硬措施”“六个专项行动”,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重点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三年来,西北矿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理优化:精益之道塑内核
(正通煤业机厂职工对设备进行维修)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西北矿业坚持精打细算,深挖内潜,从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深入挖掘“六精六提”融合管理的丰富内涵,大力开展“两增三降四提升”活动,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五举煤业以化小单元为手段,对材料消耗、设备维护、回收复用等环节进行全面测算,将生产经营任务和成本费用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制定21条降本措施,切实扎紧“钱袋子”,让每一位职工都成为“算账人”。同时,他们根据上级各类制度,结合公司实际,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今年以来共修订制度23项,废止制度31项,形成以职责清单管理为抓手,以动态制度优化为支撑的治理新格局,为矿井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亭南煤业则以成本管控为着力点,牢固树立“人人皆可降本、人人皆可增效”理念,深挖内潜、开源节流,在材料成本上实现精细管控。他们进一步规范废旧物资回收复用全流程管控,提高废旧材料的回收率,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各类工器具实行“先交旧,后领新”机制,将报废或损坏的工器具由综机维修中心鉴定和清点后,出具“废旧物料回收单”,职工凭借“回收单”领取新的工器具。截至目前,已回收各类工器具571件,节省材料经费41万元。
产能深耕:梯次布局蓄势能
(西北矿业天竣公司刘园子煤矿全貌)
一条《西北矿业陇东千万吨煤炭基地取得关键进展》微信引起了不小反响,不到2天时间,点击量达到2万多。消息的主要内容是:西北矿业天竣公司刘园子煤矿成功获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刘园子煤矿正式转为生产矿井。这是西北矿业坚持长期主义规划的生动注脚。
产能扩增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西北矿业在确保安全生产和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产能扩增项目,对内坚持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矿井的生产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邵寨煤业历时33天完成2203工作面安装,2月份已实现煤炭日产量6000余吨。双欣矿业高标准建成24104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自动跟机率、割煤率均达到95%以上,日产量突破1.5万吨。黄陶勒盖煤炭公司凭借400米超长综采工作面的投产,资源储量684万吨的优质资源得到有效释放,目前,日产原煤可达2.17万吨,超既定目标4.8%……
对外积极拓展新资源,布局新项目。杨家坪煤矿围绕上半年开工建设目标,成立朱乔公路建设、矸石综合利用、手续办理、开工仪式、井筒工程施工、融资贷款等6个工作专班,积极协调解决矿井动工前的各项问题,为矿井开工建设注入动力。
油房壕煤矿则严格遵循“六越”建矿理念,合理规划矿井建设工期,加速推进矿建工程建设。“我们紧盯‘矿井三年建成投产’目标导向,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专业论证、内部会审等方式,合理规划矿井建设工期,认真排定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矿井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全力推进。”油房壕煤矿党支部书记、董事宋淑光说。
据了解,马福川、毛家川两个产能规划项目已启动前期筹备工作,按照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扎实推进每一项工作,为后续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突围:智变裂变开新局
(西北矿业召开智能化工作会)
在科技创新上,西北矿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平台,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正通煤业牵头组织制定的《煤矿TBM安装技术规范》和《煤矿TBM掘进施工工艺要求》2项行业标准顺利通过国家能源局批准,标志着西北矿业在设备创新应用上走在行业前列。
在智能化建设方面,西北矿业现已建成6处TBM、10处掘锚一体机智能掘进工作面,岩巷、煤巷单进水平分别同比提高33%和37%,建成1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采煤自动跟机率保持90%以上。
在灾害防治方面,他们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山东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研究的“多元动力灾害协同防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现有成果转化验证,知识产权行业推广,形成多元灾害的协同防控技术,为西北矿业安全高效开采复杂条件煤炭资源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协同机制,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安全化建设,为山东能源集团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三载耕耘,铸就非凡。西北矿业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在战略引领下,实现了从整合初期的探索前行到如今的稳健发展。下一步,西北矿业将继续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山东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西北智慧和西北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