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从“借米下锅”到“自耕良田” 新材料公司山东玻纤解锁供应链新密码

  刘炳麟  石桥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4日

走进新材料公司山东玻纤七号生产线,机械轰鸣,职工齐菊山正拿着测温枪在捻线工序前巡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让他眉间微蹙——随着技改后的新生产线即将投产,每天需要新增5000支8kg奶瓶管,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

这个直径不足10厘米的玻璃管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隐形锁链”:每年近百万支的采购量,不仅让成本居高不下,更让生产计划受制于人。当外部供应商因各种原因减产或断供时,生产线不得不降速运转,每分钟损失的不仅是产能,更是市场机遇。

而这个困扰着生产线的问题,山东玻纤“刀刃向内”,技术团队对奶瓶管进行全面分析,他们发现,这看似简单的玻璃管件从模具精度到温度曲线都充满改进空间。“就像种地不能总靠买种子。”山东玻纤总工程师杨风波的比喻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本质。三个月夜以继日地攻关,让图纸上的构想逐渐化为车间里的金属轰鸣。

(生产车间)

在七号生产线拐角处,一间智能生产单元悄然运转——由注塑机构成的小型“兵工厂”昼夜不息。随着模具开合的清脆声响,熔制通红的奶瓶管完成自动脱模,顺着滑道精准落入周转箱,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单支成本直降5元的秘密都在这方寸之间。”齐菊山边说边拿出成本分析表:结构优化节省1.56元/支;节能技术使年用电量显著下降;旧料回收实现塑料循环利用......这些改进在50万支的年产量加持下,累计可节省250万元成本。

更精妙的破局之笔藏在工艺细节里,山东玻纤采用先进的熔制与成型技术,提升奶瓶管质量。“过去外购管件每支需预留3%损耗率,现在自产合格率达到99.8%,仅此一项每年又能省下5万支备品。”杨风波正在算着“成本减法”。与此同时,他们不断优化奶瓶管设计,通过取消管帽、优化管口结构等创新设计,持续提升生产效率、优化材料利用率,预计每年可额外节省110万元。

“单台注塑机日产能约1700支,如果2台设备协同运行的话,每天能够满足5000支的日需求,目前该项目已规划设备选型与生产布局。”杨风波说。

不仅是奶瓶管这一单品,在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均有降本“妙招”:调整608系列产品的烘干工艺参数,每月可节约3万元;对闲置的喷雾杆进行改造再利用,立省9万元;利用不锈钢板废料,加工定期作业所需的生产零件,年节省7920元……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双轮驱动,山东玻纤逐步实现了从“借米下锅”到“自耕良田”的转变。

“我们将持续在‘抓源头、控中间、降三费’上发力,针对贵金属加工、浸润剂化工等重要成本项目,深挖成本潜力,力争实现更大的效益突破,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杨风波说。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