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枣矿集团柴里煤矿职工书屋内掌声如潮。一场以“五转五增五提升”形势任务教育为主题的“我是柴里人我自豪”“青年说”活动,让这座老矿汇聚起青春力量。
青年榜样、技术骨干、新入职大学生轮番登台,用真实的故事讲述煤海深处的奋斗与蜕变,用炽热的情怀诠释“柴里人”的担当与自豪。
“干,就完了!”综采三区副区长吴滕州一句话,激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这位扎根井下十余年的劳模,用满是老茧的手举起话筒,分享他的“采掘人生”。
从初入煤矿时的迷茫,到带领班组攻克断层难题的果敢,再到父亲重病时在矿井与医院间的奔波……他的故事里藏着最朴实的坚守。“宁可在实干中摔跟头,也不在空谈中当逃兵!”台下,一群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红了眼眶。
机电设备制修厂厂长崔雷拿出一个电液控阀芯模型,笑着揭秘:“这个小零件,每套可节约6.3万元!”面对繁重的井下设备维修任务,他的团队用“能修不换”的智慧,硬是把废旧材料变成“宝贝”。“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崔雷的话,成了全场青年记在小本上的“金句”。
青春的热浪裹挟着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青年技术员周正站在台上,说起自己从非煤单位调入井下一线时的忐忑:“没下过井,连工装都不会穿”,台下传来善意的笑声。可话音一转,他提起第一次破解制氮系统密码时的兴奋:“修空调的手艺也能用在井下!”全场又响起一片喝彩。
这个“半路出家”的防注工区班长,用一年时间从“小白”逆袭成“岗位能手”,工装口袋里至今揣着写满参数的小本子。“柴里给了我舞台,我就得对得起这身工装!”周正攥紧话筒,声音有些发颤。
“我是‘矿三代’,柴里就是我的根!”铸造厂的朱文振声音微颤。爷爷是建矿第一批矿工,父亲在这里退休,而他带着团队在南方市场杀出“血路”。为拿下江苏订单,他硬是在客户厂门口“蹲守”两天;为提升铸件质量,他带领职工跨省学习,把低端生产线逼成“高精尖”。“小时候靠柴里的苹果‘长脸’,现在我要让柴里靠我的产品‘长脸’!”台下几位老矿工带头鼓掌,手拍得通红。
活动间隙,一首《青春的模样》MV悄然点亮屏幕。镜头扫过焊花四溅的检修现场、凌晨技术攻关的会议室,最后定格在一群青年对着镜头齐喊“我是柴里人我自豪”的镜头里。随后对涌现出的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集体代表、青年岗位能手进行了现场颁奖。
“珍惜当下,柴里的饭碗端不端得稳,看你们能不能做实明天。”矿长苏林的话简短有力。他望着台下青涩的面庞,语气放缓:“学会做人,才有职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把握未来。”
而党委书记焦太记的寄语更让青年们挺直了脊梁:“希望你们成为信仰坚定的‘举旗人’、积极进取的‘好学生’、履职尽责的‘实干家’,柴里的故事,等着你们续写下一页!”
当新入职的付晓艺说起“用键盘挖煤”的比喻时,现场大学生方阵笑出了泪花。这个曾为搬不动中秋福利发愁的姑娘,如今已是合同审核“守门员”。“熬夜整理的证据链,真能帮矿井挽回三十万!”她挥着手中的U盘,眼里闪着光。
“在柴里,我嫁了人、生了娃,还换了6个岗位!”王含梅的分享带着烟火气。从见习技术员到选煤厂工程师,她在熔炼浇筑的火光中磨出韧劲,在智能升级的浪潮里找到方向。“岗位在变,但技术人的匠心不变!”当她晒出和丈夫抱着两个娃娃的全家福时,台下响起一片“哇”声。原来,煤海深处也能开出幸福的花。
活动尾声,《明天会更好》的旋律响起。青年们手挽手走上台,矿领导不知何时也加入合唱队伍。灯光扫过观众席,有人举着手机录像,有人跟着节奏晃动,六十载老矿的梁柱间,跳跃的音符与青春的热望交织升腾。
散场时,春风卷过书屋门前的香樟树新叶。沙沙声里,仿佛听见无数个“周正”“吴滕州”“付晓艺”在应答——以实干为镐,以创新为灯,这片滚烫的煤海,终将托起新一代柴里人的星辰大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