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煤矿面对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浪潮,这个35年的老矿区以人才培育破题,从“金蓝领”人才培养工程着手,深耕人才孵化沃土,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
破冰:打破技能壁垒 锻造复合型“精兵”
该矿创新开展劳模工匠“薪火工程”,实施“工匠大师”送教上门、“名匠带徒”技能传授、“赋能成匠”技能评定等举措。充分发挥技能大师解决关键问题、培养人才梯队的引领作用,让职工成为“金蓝领”不再是难题。“过去井下设备出故障,得等厂家技术人员来处理,现在一个电话就有‘技术特战队’线上指导。”综采维修电工赵师傅所说的,是该矿开通的“金蓝领”24小时技术热线。这支由各专业顶尖人才组成的攻坚小组,已累计解决生产难题130余项。
面对智能化更新换代带来的技术断层,杨村煤矿打破传统师徒制局限,构建“理论+实操”“课堂+现场”的立体培养模式。
把现场当课堂、把问题当教材、把难题当课题,综采工区会议室,工友们下班后常聚在这里切磋技艺。“我们把电液控控制器搬到会议室,班前班后都能来练手。”综采工区许利展示着手机里的“智能微课堂”视频库,里面收录了300多个设备拆解教学视频。
育才:双向选择激活“传帮带”新生态
精准匹配导师带徒人员,“选师傅就像谈恋爱,得‘两情相悦’才能长久。”综采工区新分大学生王欧文笑称。谈起自己的师傅王欧文佩服地五体投地,“师傅朱宁川个子小小的、瘦瘦的,扛着上百斤的锚杆在巷道里穿梭自如。”一年前王欧文主动拜师朱宁川,受师傅影响褪去大学生的青涩,工作抢着干。如今已学会了煤矿采煤工作面生产的整个流程,面对设备故障时,也能迅速处置。该矿创新的“英才名匠”培养计划,赋予师徒“双向选择权”,配套“六个一”人性化培养方案,让传统技艺传承焕发新活力。目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已达65%,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较三年前翻了两番。
在2024年举行的兖矿能源技能大比武中,杨村煤矿参赛人数同比激增125%,理论考试成绩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矿上构建的“金字塔”式竞赛体系:基层岗位练兵打基础、季度擂台赛选苗子、年度大比武树标杆。“以前觉得技术比武是‘精英游戏’,现在人人都能上擂台比赛。”运输工区电机车司机谢忠琪在最近一次兖矿能源技能比武获得“未来工匠”,难掩激动的心情说道。
蝶变:数字工匠托起智慧矿山未来
走进智能化地面远程集控中心,大屏幕上,液压支架升降数据实时跳动,年轻的采煤工王付文正手把手指导新员工操作采煤机远程控制系统。“现在要切换到自动跟机模式,注意观察顶板压力变化。”这个由80后、90后组成的薄煤层智能化建设创新团队,正是该矿“金蓝领”工程培育出的首批智能化尖兵。
该矿正实施“璞玉”计划,聚焦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三大方向,通过“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复合型人才。据了解,该矿创新成果申报量同比翻番,薄煤层智能化建设成果先后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评为2023年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大赛薄煤层赛道特等级、2024年煤炭行业标杆煤矿和标杆案例。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