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春景熙熙。青年们忙碌的身影与葳蕤春光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奋斗画卷。在鲍店煤矿,青年人才正以无限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争创全面一流矿井注入澎湃动力。
思想引领:播撒青春“希望种”
“青春不仅是年龄,更是敢于突破的心态。”在矿团委组织的座谈会中,青年们带着“如何优化智能工作面巡检路径”“矸石充填设备智能化改造”等一线问题,与管理层深入对话,让青春思考对接矿井发展痛点。该矿副总工程师杨永,作为“矿三代”,对矿山满怀深情。他从见习技术员做起,在多个岗位上磨砺自己。在负责矿井首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设时,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大胆创新,成功实现最高月度单进606米,打破矿井煤巷进尺纪录,用实际行动为青年树立了榜样。在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王刚的“听音辨障”绝活演示吸引了80余名青年围观,这种“沉浸式”思想引领,让“技术立企”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技能淬火:培育青春“栋梁材”
针对关键岗位和技术难题,该矿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为青年搭建展示平台。通防工区职工辛程在“陕煤杯”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荣获瓦斯检查工一等奖。运搬工区积极落实“一专多能”培养计划,制定导师带徒方案,营造“学有人带、练有人教”的良好氛围。党的二十大代表张矿军言传身教,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徒弟王冰在“江煤杯”第十六届全国煤炭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单轨吊司机一等奖。矿井建立五级“人才库”,30名90后青年入选“技术尖兵库”,获得“上挂下挂”锻炼机会。2024年开展的1826人次技能培训中,青年占比达75%,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干”的良性循环,助力青年在技能提升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创新创效:绽放青春“智慧花”
走进“双创”基地的青年创客空间,3D打印的液压支架模型旁,青年团队正在调试自主研发的“设备故障诊断仪”。这个由5名95后组成的团队,通过改造废旧传感器,将支架漏液检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0分钟,年节约维修成本300万元,成为矿井创新创效的“青春密码”。“揭榜挂帅”机制为青年提供了“赛马”舞台,针对“深部冲击地压智能预警”等30项技术难题,青年团队揭榜率达60%。面对智能化转型中的“卡脖子”难题,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坚青年团”主动出击。在“5G井下应用”项目中,他们连续多天扎根现场,攻克信号传输延迟难题,助力矿井建成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
担当作为:书写青春“奋斗志”
在井下123上03辅运巷,团支部书记陈宇带领“青年安全岗”认真排查隐患。他们随身携带的“青春护航手册”上,详细记录着近半年发现的23处安全隐患及整改建议。这支平均年龄28岁的队伍,用脚步丈量着责任,用行动守护着矿井的安全,让青春在安全生产一线绽放光彩。00后的王思蕊,入职鲍店煤矿综合办公室担任文字秘书。面对专业不对口的挑战,她凭借刻苦钻研会议纪要、广泛积累知识,实现了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在各类文体活动中,她积极参与,屡获佳绩,用拼搏彰显青年担当,为矿井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在洗选发运中心,青年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牵头“精煤回收率提升”项目组。他们通过改造分选设备,将回收率提高2.3%,年增效益1200万元,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矿有我”的青春誓言。
从安全生产到技术创新,从精益管理再到提质增效,青年人才已成为矿井转型升级的“硬核支撑”。春潮涌动,他们正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为矿井的稳续发展注入着“新鲜活水”,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矿井高质高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