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定位、点焊……刹那间,焊花与匠心齐飞,弧光同巧技共舞。
近日,在济二煤矿生产服务中心组织的电焊工岗位必知必会竞赛活动中,李金刚在一众“焊将”中拔得头筹,荣升“焊王”。
1995年,李金刚到济二煤矿参加工作。从此,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左手拿面罩,右手拿焊枪,弧光闪烁、焊花飞溅,成为李金刚29年职业生涯的日常写照。
李金刚有个比喻,做焊工就好比做裁缝。只会把布料缝到一起,算不上好裁缝。只有把布料缝得又漂亮又牢固,而且针对不同材质会用不同的缝纫方法,这才叫好裁缝。对于焊接,也要知道如何选材、用材,用什么样的方法焊得又快又好,这就是让李金刚安身立命的“手艺”,也是他“吃饭的家伙什儿”。
李金刚跟着师傅学了半年左右,自己就可以独立上岗。后期,他自学了氩弧焊、二保焊,掌握了Q235钢板、工字钢、不锈钢等不同材料的焊接技术。他根据铁板厚度和经验,选择合适的焊条,确保焊接既美观又牢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在工作中屡屡获得认可。
在济二煤矿,李金刚这样拥有一技之长的“焊王”还有很多,他们择一业,终一生,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熟练掌握‘吃饭的家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学得会新知识、练得熟基本功,这才是我们产业工人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该中心主任马祥翔在该中心形势任务教育宣讲会上说。
近年来,该矿生产服务中心始终坚持把专业技能人员培养和职工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提倡并鼓励职工不断提高技能创新能力,常态化通过技能知识培训、专业岗位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升职工业务理论和实操能力水平。
在一次矿井设备的检修中,出现主井泵房泵轴在使用过程中轴承间隙过大的问题,该中心经过“头脑风暴”,第一时间购买了冷焊机并组织人员学习使用方法,创新采用冷焊技术把泵轴加工到一定的量然后精加工,让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利用冷焊技术焊补和精加工的方法,他们还解决了电机转子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间隙较大的问题,为矿井节约了近十万元的材料费用。
(左一:李金刚)
焊花一年四季都会绽放,焊工却在炙烤中度过春夏秋冬。每当夏日来临,就到了焊工最难熬的时候,后背阳光晒,前胸弧光烤,额头闷在面罩里,汗水火辣辣地渗进眼睛里。冬季,也不是想象中的舒服,户外作业时间长,再厚实的工装也会四处透风,为了保证手部的灵活,又不敢做太多保暖措施,夏天觉得闷热的手套此时却像是冰冷的生铁。
李金刚从不觉得苦,在他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矿山不仅让我养家糊口,还教会了我赖以生存的技术,我一定要好好干,同时把自己学到的‘十八般武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今年以来,李金刚和他的班组成员通过改进焊接顺序和调整焊接参数,高质量完成单轨吊安全门安全梯加工项目。他们战高温、斗酷暑,保安全、赶工期,对矿高盐水车间管路进行改造,为济二煤矿在济宁地区率先建成投用高盐水治理系统、实现全系统达标运行、走出一条矿井水循环再利用的绿色发展之路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