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基层要闻

主书记,俺们舍不得你——临矿集团乡村振兴团队化作春泥更护“民

  张红芳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6日

(“第一书记”难舍鱼水情)

“主书记,俺们舍不得你走啊。”

“第一书记帮助俺村打井、修路,俺们忘不了你们啊!”

村委大院聚满了自发赶来的三四百名乡亲,抽泣声、惜别声此起彼落。

“孩子,这是俺的一点心意,甭嫌弃!”老大娘将一兜鸡蛋硬往主宝皆手里塞。

主宝皆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革命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深的送别场面,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又一次次地上演。

他们就像春天的泥土,守候在田间地头,沾满了院落炕梢,深深根植于帮包村村民的心田,滋养了丰收,芬芳了大地……他们就是临矿集团脱贫攻坚团队的第一书记。

自2012年以来,临矿集团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累计派出25人次省派、市派第一书记,奋战在临沂市沂水县、兰陵县的30个村庄,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67.47万元,撬动社会各类扶持资金19517.2万元,帮助131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年增收350余万元。打造出“红色国企”帮扶的临矿模式,并在全省推广。

(上常庄村温室大棚欣欣向荣)

 党建引领乡村

年过半百的苏学明任第一书记的第一次党课,却遭遇了尴尬:全村60多名党员,只来了不到20人,且个个萎靡不振。

苏学明灵机一动,撇开讲稿,请90多岁的老党员张玉英给党课唱响“开场白”:“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渐渐,大家脸上绽放红光,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

第二次党课,苏学明启发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和自己的入党经历。沂蒙六姐妹的壮举、红嫂祖秀莲的传奇,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在场的党员……

苏书记趁热打铁:“战争年代人们为什么入党?为人类求解放。眼下,咱们就是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唱红歌、提精神,抓党建、聚民心。

临矿集团扶贫团队驻村后,坚持“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首先配齐配强帮包村两委班子。规范完善村级管理制度,通过完善“三会一课”、“三重一大”、村务公开、民主决策、财务管理、党员议事等几十项管理制度,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向村民晒账单、亮措施,促进村级事务的规范高效运行。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商讨党务村务,筹划脱贫措施。以争做合格党员为目标,开展包环境卫生、包政策宣传、包服务群众等活动,“发酵”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书记依靠抓党建,重点抓两委,聚党员、鼓实劲,打井、通电、修路,上冷库、建姜窖、办农家乐……大旱当前,党员干部靠前应战;汛期来临,两委干部冲锋在先;修路在即,又是党员干部率先出工、带头垫钱……

村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村两委能干事了,干的什么都“透明”了,大家的心里敞亮了,意见少了,干劲足了。

“第一书记来到俺村以后,道路变宽了,夜晚变亮了,房屋变新了,俺们的生活芝麻开花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临矿集团第一书记任职村发生了巨变:村两委和民心从当初的一盘散沙到聚沙成塔;从看天种地到一渠清水进农田,旱涝不愁保增收;通过医疗救助、农业产业扶持、村容村貌治理、就业帮扶等各项举措,贫困村民屋新了、病治了,项目增收了、劳力就业了;医疗、教育、环卫设施一应俱全,水、电、网四通八达,休闲广场上嬉笑连连……

多个党支部被评为县优秀基层党组织,多村从“三类村”变成“一类村”……共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村1 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石磨文化村1个、美丽乡村9个。

(磨峪村传统石磨文化项目“时来运转”)

“石”来运转产业丰

沂水县的磨峪村从明朝嘉靖年间就开始做石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然而,如今石磨人工制作成本高,年轻一辈怕累避之不及,磨峪村的磨,渐渐停转……

2019年8月,安宝川到任磨峪村第一书记后,第一眼就盯上了这个神奇“古董”、特色产业。经过精心筹划,反复琢“磨”,磨峪村停了的磨再次转了起来!且以现代化生产方式结合传统石磨加工技艺,保留人们心底对“乡愁文化”的原始记忆。现在,只消把三维图纸输入电脑,机床就能手到“磨”来。

“每天的产能达到30盘,年产值600万元以上,利润超过100万元,让集体和村民都‘数票子’。”安宝川如数家珍,“还要建设石磨博物馆,传播石磨文化、促进文化振兴!”

“太好啦。自从第一书记来了,俺村就‘石’来运转了啊!”

“变化真大啊,俺们这把老骨头也能赶上这好光景!”

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是第一书记的重要职责。每到一个帮包村,他们都根据该村特点,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掘特色产业,使各村很快找到致富门路,集体、村民双增收,迅速实现脱贫。

“一个村子要想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一个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产业链。”临矿集团扶贫办副主任、连续5年驻村扶贫的主宝皆深有感触。

两横一竖说干就干。第一书记多方协调资金,争取行业扶贫项目落地,帮包村个个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年年提高。甄家疃村种植生姜和花生,他们就帮助投资170万元建成50吨的生姜储存窖1处、洗姜厂2座、花生油加工厂1处,形成特色产业链。王庄村的传统产业是种植大樱桃,他们争取扶持资金380万元建设樱桃交易市场,配套建设农副产品超市2个,投资80万元建设600吨恒温库,形成了樱桃种植、采摘、销售、储存、农资流转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帮包的田家峪村,在苹果和生姜上大做文章,建设了存储能力50万斤的山体生姜储存恒温库和1000万斤的恒温库,人们再也不用拉着果实去外地储存,年收益100万元以上。在晏婴店子村新建了三农服务站、农资超市、电子元件厂等帮扶项目,60多名村民足不出村就能“领工资”。 

沂水县桃棵子村是红嫂祖秀莲的故居,在第一书记的努力下,建起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并对红嫂故居、知青老屋、藏兵洞等进行修复和提升。桃棵子村一举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全国著名红色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山东省第一批“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国际美丽乡村”等。

更有,洪沟村丹参种植产业蓬勃兴起,上常庄温室大棚产业欣欣向荣,沂蒙农家乐的香气远近“闻”名……

(甄家疃村“大胃王”:储能60万斤的姜窖)

乡村振兴赤子情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这方热土上,临矿集团第一书记始终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把工作当作“家事”,把群众看作“家人”,一腔赤诚、两手奉献,带领万众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涌现出一个个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故事和人物。

挖“井”不止的主宝皆。他忍受尾骨骨折二次手术的伤痛,凭借愚公般的倔强,打井不止,一而再再而三,连掘九井,终得甘泉,颠覆了千年古村五口村“无口福”之讳,打开了村民们幸福的源泉。如今,他依然奔忙在兰陵县鲁城镇幸福村,帮助村民收获着幸福。主宝皆荣获临沂市最美第一书记称号。

“携母扶贫”的安宝川。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带着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驻村扶贫、“一心二用”,把对耄耋老母的“孝”,化作对芸芸村民的大爱。他连续任职三轮省派第一书记,复兴古老的石磨产业,带动任职村特色产业发展。安宝川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入选临沂好人榜。

“魂系沂蒙”的刘建光。为了让“洪沟”不再成为村民心中的鸿沟,他跑项目要资金,迁坟包拔“钉子”,终于架起一座幸福桥,修起一条幸福路,沉睡千年的洪沟村彻底“苏醒”,他却溘然长眠在帮包村的炕头。刘建光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镌刻初心”的李晓刚。他把文化扶贫的精彩刻在乡村大舞台上,他把第一书记的关爱垒在孤苦老人的院墙上。他“软硬兼施”,愣是将一家噪音“钉子户”迁走,祛除村民十几年的“心病”,并在腾空处建设年增收3万元的集贸市场,在一旁建起“百姓大舞台”,为村民们上演欢歌笑语。

“硕果盈枝”的尹占山。他因“山”制宜,让樱桃树变成村民的“摇钱树”;他因“红”制宜,让老根据地的记忆招徕游人的膜拜。帮包村依托樱桃产业和红色旅游迸发生机,村集体年增收22.5万元,173名贫困户全部脱贫。

……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百姓”。临矿集团第一书记把忠肝义胆掏给了乡亲们,把坚实脚印写在了沂蒙大地上!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