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内)
综合消息
矿业非上市公司

淄矿集团正通煤业:把握创新“变量” 实现发展“增量”

  崔爱霞 孙宁亮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9日

11月15日,笔者从淄矿集团正通煤业公司双创中心获悉,该公司今年申报的13项科技创新成果,全部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家组织鉴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今年以来,正通煤业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以“科技治灾”和“智能高效”为两条创新主线,通过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深度融合产学研用、持续夯实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使得创新创效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机制+平台” 激活创新“一池水”

11月3日,该公司双创中心组织考核各单位的10月份创新工作。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完善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基础和关键。该公司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双创中心全面负责创新推进工作。各基层单位则建立创新专员和创新小组,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工作组织架构体系。

体系健全,方法更要活。该公司创新实施“3+3”创新管理法,在集团公司“群众性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基础上,增加合理化建议、提案改善、挖潜创效等基础创新项目,并制定《全员创新创效激励管理办法》。他们通过定时立项、定时验收、定时奖励等方法,为职工创新工作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为鼓励职工创新,该公司搭建“线上+线下”全员创新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职工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提交提案改善、合理化建议等。他们推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化”管理制度,从立项调研、合同签订、费用归集、过程管控、成果推广等全流程跟踪,保证创新研究推进有序,成果运行长久有效。该公司还成立“顶板水防治实验室”“冲击地压防治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创新研究平台,为技术人员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专业平台和广泛支持。

“外引+内培” 织密创新“人才网”

人才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第一资源。该公司通过“外引”与“内培”,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基础力量培养,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

10月15日,长武县“矿大夫”专家工作站在该公司挂牌成立。该公司高度重视行业专家引领作用,引进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南生辉教授、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窦林名教授、山东科技大学王刚教授等14名专家,组建成立“矿大夫”工作站,就矿井灾害治理、智能化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探索。该公司还与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内培”方面,该公司通过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和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提升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他们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成立徐春香、宋士康、段西亮3个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先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30余人。

“科创+群创” 结满创效“成果仓”

10月底,随着该公司205工作面回采结束,《大埋深、高地压条件下矿井多种水害防治》创新研究项目按期完成,顺利通过集团公司验收。

在完善的创新机制及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下,该公司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不但突破一大批关键技术难题,在经济及社会效益创造方面更是成绩斐然。

《大埋深、高地压条件下矿井多种水害防治》项目是该公司总经理张金魁负责开展的一项技术创新研究项目。该项目是全国首例顶板水治理工程,在地层原生裂隙与采后裂隙发育探查研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地面顶板含水层注浆改造堵水、减水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通过此项目,该公司直接经济创效1200余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个,发表科技论文2篇。

据了解,该公司今年重大科技创新立项26个,直接创效近6000万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81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1月1日,该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创新专员樊凌云提交了“关于叉车货叉延伸臂”的提案改善项目,这是他今年提交的第18个提案改善。除科技创新项目,该公司自主创新也收获颇丰。据统计,截至10月底,该公司今年共征集提案改善1890条,合理化建议510项,群众性创新177项,技术创新168项,实际创效达398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