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矿集团能发展到今天真不易啊,是经历了多少次历劫重生啊!”在临矿集团党校,几乎每一批聆听企业文化讲座的学员,都会由衷感慨一番。
临矿集团的前身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沂煤矿,上世纪末因资源枯竭、体制机制僵化等原因濒临破产。随着“救命工程”古城煤矿建成投产以及主辅分离、改革改制全面完成,一个集“小、亏、弱、穷”等特点于一身的年产百万吨的矿务局,蜕变成长为横跨鲁蒙陕三省十余个地市、海外涉足澳大利亚,煤电、玻纤、铁矿、物流贸易等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临矿集团“弯道超车”,2011年实现“千万百亿”,圆了几代临矿人的梦想;2015年在煤炭市场寒冬季的最冰点,逆势并购鲁能菏泽煤电,再一次打赢了企业生存保卫战。在大好的改革发展形势面前,临矿集团胜利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开启了思想、技术、管理“三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说,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临矿集团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近年来,临矿集团紧抓科技创新创效,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对标华为、山航等领先企业,致力于打造“创新型临矿”“智能智慧临矿”,率先推进了10大类26项工业3.0+装备升级和以“4D归零”为核心的“三化”换人工程,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安全生产、设备管理、财务共享、人力资源、党建五大大数据共享平台,开展了《综采工作面智能化自适应采煤关键技术及系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项目攻关,在煤炭智能化前沿领域打造了中国煤炭智能开采的“郭屯-彭庄”模式。他们以科技规划和重大项目为破题点,突出项目落实落地,累计承担上级科技计划178项,年均科研投入4亿元。
临矿集团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针对各权属矿井分布地域广、开采条件差、灾害类型多等实际情况,坚持“技术产业化、产业智能化”方向,有序整合内外科研资源。截至目前,已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2个,获批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挂牌省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若干。他们积极自建或联合共建研发平台,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了深部灾害治理示范中心、智能采矿临矿学院,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建了深井冲击地压防治中心,与中科院大连物化所共建了“双创示范基地”。此外,还成立技术研究院、创客联盟、研究生创客联盟,建成了临矿智库,搭建了智囊团队和技术专家的信息交互渠道。
随着科技创新实践的持续发力,临矿集团科技创效成果喜人。截至目前,拥有专利授权993项,连续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超20%;累计完成科技、管理、创客三大类成果678项,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和荣誉高达130项。2021年临矿集团牵头制定的煤矿“采煤工作面自适应技术”2项企业标准获得发布,填补了采煤工作面自适应技术相关标准空白,在第24届“阿基米德”国际发明展中获得金奖。
近年来,临矿集团科技创效概算28亿元,运用科技政策创效近2亿元,全集团科技贡献率达55%,科技创效额和政策创效额呈上升态势,在安全环保、经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党建等诸多方面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临矿集团先后荣获“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百强企业”“山东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先进单位”“山东省企业现代化创新成果优秀组织单位”“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