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内)
综合消息
保障支撑产业

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硬核担当”——记山东能源2021年度劳动模范、轻合金公司挤压三车间技术主管张滕

作者: 米超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2日

张滕是职工口中有名的“技术铁牛”,扎根一线十余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像一只拧紧发条的钟,时刻不停地运转,全心全意为一线职工提供技术服务;他把岗位作为一种责任,把工作作为一种追求,把敬业作为一种操守,积极投身“三化”建设、降本提效等重点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他勇于钻研业务,大胆技术革新,运用多种技术创新手段破解难题,累计为企业和客户单位节约2000多万元,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

吃苦耐劳甘奉献  尽职尽责勇担当

他把单位、事业放在第一位,更把客户当成家人,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

他积极践行“求同、求和、求实、求效”工作思路,秉承“依法依规、忠诚担当、用心工作”管理理念,以“国产设备干出进口设备的工艺水平、小机型干出大设备的产量”为目标,始终坚守岗位,履职尽责、身先士卒带领职工冲锋在第一线。针对型材断面种类和新产品比例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的实际,张滕大胆创新分线式生产管理模式,实施“专人、专项、专精”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全年质量投诉低于0.2%的最好成绩。

他深入钻研挤压技术,坚持开展“订单式”培训,搭建技术人员梯队,严格制定工艺质量考核办法,优化生产工艺65项,高效解决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130余项。牵头开展集装箱类底板项目攻关,持续优化挤压工艺,同比提效20%。

集装箱研发交货的后期,除了要试制新断面,还要为前期已交付断面做批量生产前的后期管理。客户对表面要求高,且流转工序多,造成部分产品出厂时表面质量出现波动。张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早出晚归,常常加班到半夜,有时下班回家后现场出现异常问题,哪怕再晚他也会赶到车间现场去处理。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在干中教、在教中学、在学中干,经过两个月不懈努力,生产一线的职工多数掌握了生产规律,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交付,集装箱订单也成为公司稳定的利润增长源。

扎根一线善作为  巧破难题解新题

随着工作经验的逐步积累,张滕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单靠吃苦耐劳,干好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发挥和运用聪明才智,抓班子带队伍,凝聚起攻坚克难强大合力,攥紧拳头共同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他围绕公司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运营市场化“三化”建设目标,聚焦“降本提效”中心任务,在车间创新实施推行“提产、提质、提效”三提工程,高效完成在线精整提效、固定垫改造、电子产品淬火优化等创新项目8个,增效400余万元。

2021年6月份的一天,新型汽车用锻打棒材经过挤压、在线淬火后,性能指标无法达到客户要求。分析发现,棒材尺寸大,通过现有设备喷淋时淬火不均匀。“这怎么办?”现场出现了焦急地声音。“咱们试试穿水淬火”,缜密思考后,张滕提出自行制作简易淬火水箱的建议。在他的带领下,生产工艺工作小组经过三天奋战,完成设备改造。同时,根据测试结果对淬火装置进行了系统改造,提升了现有淬火设备的能力,满足汽车、电子产品高性能指标的要求,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得到大幅提高,过程废品大大降低。

他紧紧围绕降本增效、自主改善等方面寻找巧径,探求突破。积极引导职工参与自主改善项目23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效20余万元。采用挤压成型出口增加自制石墨块,专门用于多孔模、宽展模等生产难度系数大的产品,增强了产品表面防护,降低了成型难度,提高了成品率。系统梳理精益化、标准化生产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卡50余项,助力车间综合成品率同比提高0.5%,综合成本同比降低784元/吨,产量同比提高43%。

勇于创新寻良策  开拓进取谱新篇

张滕深知,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技术主管,他要抓现场、提技能、保安全、促生产,抓好各项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车间保质量、创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张滕常说,做事情要顺势而为,不违心、守底线,为产品负责、公司负责,才是对自己的辛勤付出最好的回报。在新一批轨道交通车体型材订单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产品尺寸超差、形位不合格,以及过程废品率高、超料等质量问题,成品率一直上不去。张滕的字典里,“望闻问切”是他解决现场“疑难杂症”的看家法宝。他蹲守在挤压机旁,对着参考资料看设备运行轨迹、运动过程,把想到的解决办法记录到本子上,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在心里琢磨应对方案,在脑海里模拟挤压机运行过程,确保一次性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摸爬滚打中,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挤压业务本领。

他聚力抓好核心技术转化,重点对多种宽高比大、多孔制品等成型难、成材率低的产品进行专项攻关,着力采取在线维护设备、监控生产流程、消除过程堵点、线下精整的方式,对每个产品进行10余种方式的质量测试,保证产品按期保质供货。加强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等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制管理,集装箱、电子产品等常态化规范化产品流程化管理,优化挤压工艺,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产品交付能力由3000套/月提高至5000套/月。先后参与完成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项目、“复兴号”标准动车、标准地铁等新产品部分断面开发,累计完成76个订单、230余种断面试制,为公司加快打造“中国名片 世界先进”轻量化材料综合服务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