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煤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炙热的钢板、烫手的钢钎、严实的工作服、捂汗的安全帽......煤泥干燥车间的女工们每天都在高温下接受“烤验”。
她们的双手长满厚厚的老茧,上千度的火焰是她们的“光环”,嘈杂的机器轰鸣声是她们的“舞曲”,在新矿集团翟镇煤矿朴实、坚韧的劳动者中,她们的身影成为最别样的风景线,绽放成最耀眼的“铁花”。
“智花”张班长
班长张洪芳长得清瘦、高挑、秀气,说话慢条斯理,是煤泥干燥车间的首批建造者。她工作起来却雷厉风行,且一门心思搞创新。
每天2万多步巡视各个岗位,40码的脚踩着每级不到20厘米长度的铁楼梯,爬到三楼仅用1分多钟,她说:“故障不等人!”眼睛在机器上不停地“扫描”,仅凭肉眼观察进料煤泥的粘性程度和料量就能大体判断出型煤的水分含量。她还提议为每个滚筒仓和下料口加装瞭望口,通过小窗就能观察机器运行情况,既安全又高效;改装铁锨、铁铲,加长手柄,确保工友安全。她的小改小革有30多项。
最难忘的煤泥干燥机改造时,她和检修工钻进停炉冷却后的煤泥干燥机里,一遍遍来回走动、沟通、实验,全然不顾汗已湿透后背,煤灰沾满了全身。终于,在干燥机里分布焊接上扬料板的想法得到验证,随着滚筒的转动,扬料板也随即开始分离、搅拌煤泥,彻底解决了姐妹们最头疼的大事。处理堵塞煤泥的次数由每班十几次直接降到了“零”,只需交班时打扫好机尾卫生就行,大家都为她的创意点赞。
针对煤泥潮湿且粘性大,下料口经常堵塞问题,张洪芳又记下来,经过观察,想出一条“妙计”。她让维修工在瞭望口处焊上细铁杆,把随身携带的卫生纸撕成长条系上。维修工小王看到后笑话她,说:“张班,你这是神操作啊,卫生纸咋当飘带了。”“是不太好看,我只是还没找到和纸一样轻的丝带来代替,别小瞧这点小改变。不信,咱们调度室见分晓。”张洪芳和调度室人员沟通后,通过监控实时监控小纸条飘动情况,便能及时了解下料口是否堵塞。果然,小纸条解决了大难题,此法一直坚持应用。
“汗花”好姐妹
王秀林力气大、急脾气,几乎每班下来都出汗,被大家笑称“汗花”。这外号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她热心肠,重活、累活主动揽、跑着干。她还有一句口头禅:“起开,我来!”只要这句口头语一出,姐妹们都知道她又来帮忙了。煤篦子太沉抬不动,她一句“我来”;工友们一起推车,她把自己的小车堆到冒尖;8米多长、30多斤的铁钎子拿不动,她夺过去就干。她还大大咧咧,不管春夏秋冬,直接就在水龙头下冲脸,且自然风干。她说:“我在家门口有这样的工作很不错了,我有劲儿,多干点没啥。”
被称为“汗花”的另一个姐妹叫白金花,她个子瘦小,但很灵活。每次清理除渣机时,她都主动请缨,迅速钻到箱体下清理煤渣,出来时也是汗流浃背、满脸煤灰,王秀林笑着说,俺俩是“汗花姐妹”。
工作中,姐妹们每分每秒都与上千度的高温“对抗”,每天都是工作服湿透了,又烤干了,再湿透了,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王秀林的小腿烫伤至今疤痕明显;王庆菊的鞋底被融化掉,疼痛了才跳起来;王芹的手指烫伤,揭掉纱布,姐妹们笑得前仰后合,说:“芹啊,你这是烫了个戒指啊!省钱了,哈哈哈哈。”
“倔花”六人组
在煤泥干燥车间干久了,都有点“小脾气”。扈丽最“坐不住”,巡岗最勤,给自己定的“定时巡岗”一分不差,班长说她是最有节律的生物钟,她说:“这是提醒自己不要养成延迟的习惯。”高燕是个“刀子嘴豆腐心”,有啥说啥,但是工作最严谨,不放过巡岗中的每一个细节。有一次,她巡视过除渣机后又倒退回来,因为她听见声响不对,觉得可能是渣子结焦堵住了除渣机,她就自己检查并一个人处理好,回到岗位上“抱怨”太累,姐妹们给她揉肩,她笑着说:“好了好了,开玩笑呢,你们巡岗也一样会自己处理的。”
贾祥恋、周立红对设备格外上心,平时冲洗、擦拭设备和刷漆,她俩都抢着干。她俩还是公认的“设备医生”,能根据减速机的运行声音,判断出干燥机是否有异样。一次,贾祥恋在检查设备时听到减速机运行有点发“闷”,就赶紧叫来维修工。果然,是干燥机内部的活动移板开焊,及时处理避免了煤道堵塞。周立红除了“听机辨声”,她还勤跑勤看,为设备挂警示牌和标识卡,把设备当“人”去爱护。
每次吃饭时间遇到问题,班组最小的姐妹史新芝总是第一个跑出去,让其他的姐妹吃饭。她说:“我资历浅,应该多学习。”她还有一个习惯,下班前要将所有岗位和运转部位检查两遍再交班,有时候走出厂区了又倒回来交代一项工作,姐们说她“执拗”“魔道了”,她说:“刚上班的时候自己因工作检查不严不细出了幸免事故,要不是老班长经验足,及时停掉了设备才保住了我的胳膊,这件事,记一辈子。”
10名女工就像紧紧握起的拳头,早就成为了一家人,大家惺惺相惜、互相帮助。该车间连续6年获评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示范岗。
这就是矿山女工,她们用汗水淬炼“精益求精”,用“最平凡”诠释“真奉献”,个个在煤海里绽放出最美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