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清晨,山能重装鲁南装备再制造分公司车间轰隆声阵阵,一台105吨的庞然大物正挥舞着手臂,喷洒出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七彩的光芒。别看这个大家伙现在动力十足,进厂时它只是一堆堆挂满煤泥的零件,被10辆卡车拉进车间。让这台设备从“垂头丧气”到焕发新生,对分公司9名职工来说,50天的维修任务就像做了台高难度的大手术,干活时紧张担心,完成后成就感满满。
这台“大家伙”是枣矿集团从奥地利山特维克公司进口的MB670-1/307型掘锚一体机,作为建设智慧矿山的智能装备,其技术在煤炭综掘领域更是国际领先,如果返厂维修需600余万,且工期时间较长。为此,枣矿集团按照区域协同的原则,在本地急寻维修厂家。凭借20多年综采设备维修经验,再制造分公司通过招标的形式拿下了订单。
“这一类的掘锚一体机在山东只有3个‘兄弟’,虽然大家热情很高,但面对参考资料少、技术保密严的挑战,大家心里都很忐忑。”再制造分公司经理田学柱介绍,拿下这个项目意义重大,也为我们带来了各种质疑。大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修理,而是一场技术攻关的硬仗、一场综合实力的突破。
“用这次修理来打响企业品牌”成了大家的目标。再制造分公司行动迅速,抽调液压、机械、电气等方面的骨干成立掘锚一体机维修项目团队,协调物资、生产,做好了临战准备。就在项目团队满怀期待之时,散碎的零件、凌乱的胶管让大家傻了眼。
“设备上井时已经分体拆解,我们看不到全貌,也没有设计图纸和电路图,对方能提供的只有全是英文代码的液压原理图和8套厚厚的操作手册。要想把准脉、摸清它的‘脾气’,首先就得能‘对话’。”项目团队负责人程文亮说,为了解决语言难题,这群手拿卡尺、工件的工匠们都变成了“翻译”。捧着手机翻译APP、牛津英汉词典,大家吃饭睡觉都恨不得抱着书,一次次地讨论、一次次地试验,图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注释。
条件欠缺工期又紧,再制造分公司决定打破工序流程,以协同联动的方式分兵突击。“再难啃的骨头,咱一起使劲儿也能把它‘嚼碎’。”组装班班长朱广行说干就干,带着岳连山、杨印辉2名职工,对600余个螺栓孔进行攻丝清理;技术员吴欲璇揽下测绘、编程任务,女性的细腻让她对待每个零部件的规格尺寸都精益求精;电工殷普对电控系统、装置进行全面扫描,不放过任何细节;机修人员巩志强拆下胶管、管接头做好标识,按照工艺对应更换,脸上的口罩都被尘土和汗水染成了黑色;销售人员汤刚强仔细调度各方面进度,一个记录本上画满了时间点。靠着一股冲劲儿,许多难题和难点经过抽丝剥茧,逐渐变得明了,但随着进度的加快,数据传输异常、系统信号矛盾、零部件缺失等问题叠加显现,重重艰难考验着项目团队的能力和斗志。
“煤巷智能掘支运三位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是这台设备的中枢神经,也是我们要攻克的难关。设备运行中任何细小故障都会造成设备‘瘫痪’,所以无线信号的传输操控不能有一丝偏差。”程文亮谈到,误动作的出现既耽误了生产,也干扰了维修人员对故障排除的判断,试验环节大家必须格外细心、严谨。
为了提高信号、数据的精准度,项目团队在组装的过程中反复测试元件、调试系统,找准异常问题的原因和隐患排查的难点,保证所有数据传输灵敏可靠。同时,项目团队还积极与矿方的沟通交流、反复论证,根据井下工作面的环境、煤层开采的情况,不断优化设备工艺。他们还自制了滑块、截割电机接线口、护板等零部件,加强设备的运行保护,提升掘锚一体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咱不能光低头干,引进、消化、吸收、再制造是目标”“只有敢想敢干我们才能突围”“看人家进口产品工艺多么严谨,咱得向老外学习”······完成掘锚一体机的修理,职工们感触颇多。不断总结、不断规范,他们将经验转化为理论,将过程转化为流程,为拓展矿用设备大修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这台设备已经组装调试完毕,具备验收条件。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项目团队还在系统运行检测、设备维护保养和外观质量下功夫,进一步掌握智能设备修复技术,提升制造维修服务的整体实力,力争以更智能的设计、更高端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在省内、在全国打响品牌,为走好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赢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