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贯彻落实山东能源“双代会”精神】盛鲁能化着力打造现代化一流新能源专业化公司

作者: 边岱印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2日

盛鲁能化以山东能源一届二次“双代会”精神为动力,发挥“主人翁”精神,致力于“三大产业板块、四新职能定位”发展,专注于外部资源获取开发建设,统筹电力保供和效益提升“两个大局”,抢抓“外电入鲁”配套电源点建设指标,为打造现代化一流新能源专业化公司再创新业绩、再做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深入贯彻落实“双代会”精神,营造高质量发展新氛围。盛鲁能化召开二届一次“双代会”、党委扩大会议、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研讨宣讲会等形式,第一时间将山东能源“双代会”精神传达落实到每一名干部职工,以不懈奋进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项目建设和安全生产中。牢牢把握“3+3”产业体系,加快电力产业多能互补协同发展,促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蓄势突破。抢抓国家电力体制改革、“3060”双碳目标和“外电入鲁”发展机遇;做强传统煤电、新能源、综合电力服务三大支柱性产业;全力推动“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化产业链;确保盛鲁电厂实现效益大幅跃升、稳定保供,新能源风电项目和光伏农业复合发电项目建成并力争并网,灵台电厂 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和阿拉善40万千瓦新能源风电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陇电入鲁”“蒙电入鲁”配套新能源指标实现新突破;持续做大新能源增量规模,努力构建以“电”为主营业务、以“链”为发展支撑的产业格局。

把握创新发展第一动力,持续塑造竞争发展核心优势。他们积极培育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企业效益、加大创新力度三个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电力保供、政策创效、项目建设、增量开发、经营管理、党建领航六项提质工作,聚焦制约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强力推进高效团队建设、制度体系建设、管理流程再造、考核体系建设,实现治理能力向科学规范转变。大力开展“六比六争”和守正创新、变革转型、管理提升“三个年”活动,努力把每一级党组织建成促发展、团结干事的坚强堡垒,把每一位党员培养成一面引领发展、引导群众的旗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加快发展上继续抓落实,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发展趋势和山东能源集团规划部署,各单位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措施制定,工作部署、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环节闭合,不找借口、不搞变通、不降标准,严格高效落实。紧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 新业态,聚焦未来发展趋势,聚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储备,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积极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新技术为产业赋智赋能,使创新成为激活旧动能、迸发新动能的“金钥匙”。

把握提质增效重点关键,向生产经营各环节要效益。积极落实山东能源“企业以效益为中心任务”的指示精神,结合主业特点以降本增收为主抓手,尽快形成自我循环发展能力,力争行业内效益水平领先。实施燃煤成本攻坚,持续提高机组灵活性、稳定性,不断提升系统节能、配煤掺烧水平;坚持市场化运行,以多元供应降低采购成本;实施可控成本攻坚,严控管理、外委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严格维修费用、办公费用等管理, 确保非生产性支出可控能控;实施投资成本攻坚,做实做细项目可研、项目经济评价,在确保项目先进性、技术性基础上,严控低效、无效投资;坚持心无旁骛攻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不涉足无效益、风险大的项目;积极降低贷款融资成本,在项目建设上坚决做到投资一个项目、达产达效一个项目;落实落细稳定运行、政策创效、辅助调峰、电力营销“四大增收举措”,进一步提高机组稳产能力、 调峰能力,争取电量电价效益最大化;聚焦“双碳”目标,发挥售电公司营销职能作用,探索实践绿证交易、绿电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适应新形势、打造新业态。

把握经营管理红线底线,持续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设。盛鲁能化大部分项目处于建设开发时期,各项目单位认真分析排查分包、转包、租借资质等问题;在项目管理上,处好四方关系,做到整个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覆盖,以法律为基础,以合同为依据,秉持合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发展原则,强化风险意识,坚守风险底线,把风险合规管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依法合规、手续完备,加强项目调研、项目招标、手续办理、开工建设等全过程风险管理,确保依法合规,防控风险;持续完善招投标、合同、财务、投资等领域管理制度,严格各项审批流程,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做到预防与管控同步强化,综合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把握以人为本发展宗旨,持续做实民生保障共建共享。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盛鲁能化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团结、关心、维护、激励职工方面的作用,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保障职工权益。持续推进“我为职工办实事”,切实找准切入点,抓实落脚点,做到真办事、办实事,以务实举措解决职工“急愁难盼”问题。严守“四条民生底线”,做好民生兜底,实施精准帮扶,扎实做好大病职工、特困职工等帮扶救助,深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让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办好图书室、阅览室,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职工中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