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山东能源临矿玻纤集团:科技创新助推企业跑出“加速度”

作者: 孙运梅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03日

近年来,山东能源临矿玻纤集团深入实施全员创新驱动强企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构建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载体,注重科技创新研发与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不断打造高端品牌培育与品牌价值,持续推进企业产品自主化、高端化,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新跃升。 

搭建创新发展“源动力” 

创新者兴,守旧者滞。玻纤集团坚持把全员科技创新作为“一把手”工程,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新工作机制,先后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团队、5大创新管理团队,制定完善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立项、实施、检查、验收、成果管理等工作流程,全面领导与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科技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建设。

他们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新工艺试验、漏板工艺改进完善、成本管控、设备改造升级等环节进行重点攻关,推动人均工效、能耗强度等主要指标大幅提升,今年以来,各线生丝率平均完成4.24%,较2021年降低0.19%。据了解,该集团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3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3.63%。

为稳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与工艺技术管控水平,他们不断完善产品研发内部市场化运作机制,将员工创新创造成果与个人收入直接挂钩,让创新创造者得到真金白银的回报。2022年上半年,完成课题攻关项目29项,累计发放奖励金额36.5万元,年可为企业创效2381.42万元。

他们还建立了“研发创新成果认购”与“销售价值共享”机制,实现了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的市场化运作,先后完成了短切纱、成膜剂、纺织用纱等6项产品研发改进任务,《浸润剂利用率提升》《缩短漏板更换时间研究》等8项研究成果在临矿集团科技大会获奖。截止目前已选定创客创新项目56项,验收考核27项,年可实现增收1136万元。

“今年我们以‘揭榜挂帅’、课题悬赏为主线,对重大研发课题、工艺改进项目,重点以效益为基准进行评价奖励,先后对多轴向织物用纱等12项研发课题开展了评比奖励。”玻纤集团副总经理崔宝山介绍。

如今,玻纤集团大规模的课题研发成果已变成源源不断的“源动力”,差异化产品占比达到35%以上,有效破解了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堵点。 

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玻纤集团深知“落后就要淘汰”的道理,他们以改革创造、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聚焦聚力、合力攻坚,搭建创新载体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

在搭建创新载体平台的道路上,始终秉承“改善就是创新”的理念,积极申报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成功获批,为招才引智搭建了新平台,现如今,创新基地已成为培养和利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基地。

玻纤集团在建立自己的科研队伍的同时,先后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武汉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了技术联盟,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玻纤技术研究院,搭建了创客创新平台、青年创新联盟、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精益管理7S提案改善发布会“四台联动”创新平台,逐步构建并完善了以自主创新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他们还采取“借脑借智”模式,与美国原丝公司联合开发的ECR高性能纤维,在玻璃配方、生产线的布置、窑炉加热熔化以及生产装备等四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新突破,使技术工艺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

“特别是湿法薄毡、ECER浸润剂关键技术的突破,走在了世界玻纤行业的前列。”该公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徐茂忠说到,依托“差异化、高端化、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保证了在市场和应用领域方面的不断拓展,产品销售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欧、美、亚、非、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强势品牌效应。 

催生创新发展“新动能” 

玻纤集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围绕能源集团“31789”工作目标,创新引才、聚才、育才模式,培育人才生态,推动变革转型,擦亮上市品牌,塑造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创新形式,搭建人才集聚高端平台。联合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办学,成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办了管理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青年后备人才等培训班,共培训优秀员工800余人,初步打造了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团队,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创新培育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玻纤集团依据自身发展实际,结合各工种特点,采用内部培训、拓展基地培训两种方式,利用专家专题授课、互动交流,案例教学等,实施高等学府系统理论学习+专业机构实践经验专题培训+标杆企业参观学习等方式培训培养,实现了创新人才自主培育,不断催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

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成立培训管理小组,建立健全学员考核制度,设立优秀学员奖学金,重点培训在精益生产、企业管理、管理思维、经营管理、组织战略等相关人才。

“通过高校专家讲授、差异文化观点碰撞,以及多元化教学引领和问题导向,使培训人员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管理队伍。”该公司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刘克廷介绍。

与此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智汇山玻”人才招聘计划,先后招聘行业专家12人、大学生262人,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拥有直接或间接研发人员136人。

人才资源的开发,尖端人才的汇聚,充分激发了企业各生产要素的活力,他们成立工艺优化“六大专班”,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实际需要,确定第一批拉丝机故障时间降低、喷雾雾化质量提升、降低去皮掏心量等20个精益攻关项目,实现创效1639.87万元。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随着创新驱动的实施,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奏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强音符,现在的玻纤集团正在创新实践中书写玻纤发展的新篇章。

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山东玻纤2022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95亿元,同比增长10.27%;实现净利润3.48亿元,同比增长5.27%。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了热固纱、热塑纱和玻纤制品三大类3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并拓展了汽车制造、游艇、海水淡化、航天等高端领域,其中透明板材纱系列、在线短切纱系列产品质量及性能居行业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该公司深入实施创新强企战略,推进“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工程”,先后实现了湿法薄毡黏合剂关键技术、ECER浸润剂关键技术的突破,持续提升质量管控水平。去年以来,各线NE指标平均完成89.79%,同比提高8.93%,减少生丝量1541.92吨,增加利润848万余元。

过硬的技术得到权威的认可。目前玻纤集团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44项,多项产品和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21年玻纤集团入选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三类产品入选山东省新材料领军企业培育库。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健康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