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彭庄煤矿:塌陷地治理绘就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作者: 孔庆玉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3日

(治理移交后的农田)

彭庄煤矿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采煤塌陷地生态化治理作为助推矿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政府托管、边治边交”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治理新途径。

因地制宜 “差异化”多元治理

面对采煤塌陷地治理难题,该矿不断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施治,综合采用“划方整平法”“挖深垫浅法”“泥浆充填法”等治理方法,将挖塘与造田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塌陷地修复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一期采煤塌陷地治理中,我们应用了泥浆充填系统和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多层次充填工艺,让贫瘠土地留于充填下部,能够有效保证复垦后的土壤肥力不减,高质量复垦率可达90%以上。”该项目施工负责人沈传荣介绍。

据了解,该工艺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整个塌陷地治理复垦过程中避免挖、装、运、卸、填等环节,极大缩短施工工期。治理后的塌陷地经过沉淀、晾晒、平整后种植果树和花卉,在果树间套种土豆等农产品,治理后的土地当年就能收益,具备了“边治理、边移交”条件。

还利于民 “未稳沉”前置治理 

为进一步提高采煤沉陷区土地在塌陷期间的节约集约利用率,该矿积极调研省内未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经验,在轻度塌陷的三采区开展未稳沉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目前,该矿三采区采煤塌陷地二期项目实施治理后,有效恢复了项目区耕种条件,并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全部顺利移交给了土地权利人。

“我们提前一年治理三采区采煤塌陷地,共外购约23万方土方进行土壤重构、地形重塑、恢复耕地,在治理过程中实施治理、移交、耕种‘三同步’,土地权利人可以提前一年利用土地。”该矿后勤服务中心主任苏鹏程说。

双赢共进 “托管式”动态移交 

采煤塌陷地治理普遍存在“先治理后移交、治理完难移交”、治理效率低、耕种层难保护等问题。为此,该矿针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要求,开辟出一条“政府托管、边治边交”的新途径,2022年顺利完成了稳沉塌陷地治理率、移交率“双百”目标。

“我们与当地政府签订塌陷地治理及土地移交协议,政府负责具体施工和移交,项目区划分田块分别治理,治理完成一块,移交一块、种植一块,极大缩减治理周期,确保了治理完成就能交付使用。”该矿党委委员、副矿长张铁刚介绍。

在治理过程中,当地政府主导村委会委派“村监”进行治理现场的监督,坚持谁使用谁监督,能够有效保证耕种层质量,切实保障村民自身利益,有效解决“易治理,难移交”。同时,政府组织当地部分村民参与塌陷地治理,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家庭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助推了企业转型发展与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双赢共进。自实施该模式以来,治理效率提高约25%。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塌陷地治理及移交6220余亩,共种植垂柳1600余株、速生杨2000余株,果树和花卉1290余亩;形成湖泊452亩,修建鱼塘11个,投放鱼苗13万尾。通过田、水、路、林的统一规划和治理,达到恢复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目标,真正把塌陷区建成‘田成方、洼成塘、路通畅、渠贯通、林成网’的绿色发展新高地。”该矿党委书记、矿长茹新华说。